数据,如何让社区更智慧
时间:2022.12.28
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,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,打造宜居、韧性、智慧城市。智慧社区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单元,是智慧城市建设惠及民生的落地举措,是涵盖城市管理、政务服务、居民服务的重要载体。新型城镇化已成为国家的发展战略,早在2012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就已提出,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融入城镇化全过程,走“集约、智能、绿色、低碳”的新型城镇化道路。随后的十年里,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,国家相继出台《国家智慧城市(区、镇)试点指标体系(试行)》《智慧社区建设指南(试行)》、《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(2016—2020年)》等文件,涉及智慧社区建设制度、政策、标准、治理体系等方面。
现阶段,如何利用物联网技术提升社区基础设施集约化和智能化水平、促进和扩大政务信息共享范围、保障基本公共服务,是落实二十大报告精神,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措施,也是关乎民生及社会关注的话题。目前,我国智慧社区整体的运营均处于快速发展阶段,摸索和尝新层出不穷,探索了周边电商生态系统、社区O2O服务收费、医疗服务、物业服务收费等多元化的商业模式,但目前各自为政的运营模式难以满足智慧社区的多元化服务需求,互联网经济的规模效应优势难以凸显。因此,需对智慧社区进行整体布局、整体筹划、整体运营,整合资源,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动,提高智慧社区的运营效率和规模经济。区别于传统互联网络信息安全风险,智慧社区信息安全的威胁时刻存在。如社区传感器节点易被不法分子偷盗,存储密码和感知数据被不法分子获得;系统遭到恶意攻击,导致数据破坏及网络瘫痪;云计算平台安全防护策略存在漏洞及灾备管理不完善;数据隐私保护不规范,监管缺失;缺乏完善的信息安全标准体系,针对智慧社区信息安全方面的检验检测和认证尚不完善等等。
顾名思义,智慧社区建设是以居民服务为核心,它围绕社区居民“吃住行游购娱健”等生活要素,依托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,全面整合社区数据资源,创建基于信息化、智能化的社区管理与服务新模式,其对区域资源配置提出了更高要求。而要实现这些新型模式,依托海量数据,构建感知智能终端系统是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法。如部署城市智慧社区物联网感知终端设备,强化物联网技术在家居控制、安防监控、照明控制、环境控制、人口流动监控等领域的应用,基本形成集感知、汇聚、交互为一體的智慧社区基础设施。同时,对社区视频监控系统建设,实现对地区全域各大小区及居民住宅的安全监控。基于物联网技术,在社区及住宅内安装空气质量传感器、烟雾传感器等设备,实现环境在线监测。
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,而社区是其最基本的组成部分,将数据融入市民生活的字里行间,也是城市智慧水平的集中体现。数据的价值体现在对其规律的查找、分析,面对浩如烟海的数字大军,智慧社区应用将所提供的服务分门别类为智慧物业、商业O2O、智慧物联、公共服务、社区活动等等,以人为本的智能管理系统,有望使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更加便捷、舒适、高效。新型智慧社区的打造就是要不断突破技术瓶颈,站在智慧城市全局高度来规划和设计。目前市面上依托数据打造的智慧社区应用大多包括基础环境、基础数据库群、云交换平台、应用及其服务体系、保障体系五个方面。其中,基础环境为摄像头、定位器等硬件环境。基础数据库则包括业务数据库、传感信息数据库、日志数据库、和交换数据库等四大数据库。云交换平台主要用于实现异构网络数据的交换及计算。最后,保障体系从技术、运行、管理三方面出发,构建安全防范体系,确保基础平台及各应用系统的可用性、机密性和可控性。
当前智慧社区建设及运营面临的资源配置、投资风险、信息安全等问题,已较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城市信息化、数字化的建设水平,如何充分借助于以大数据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数据技术,加快推进智慧社区的建设,提升政府社区管理效率、均衡服务资源配给、构建便捷城市公共服务体系,打造万物互联的智慧社区,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。